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动态

福耀普照烟火间,披荆斩棘带星月

2025.11.06            阅读量:

以下文章来源于欧亚信工青年 ,作者欧亚信工青年

 

欧亚信工青年.

西安欧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青年群众平台;欧亚信工青年由大学生科技协会以及学生成长促进会竭诚服务青年的idea、文化、心理、情感和创业需求,运用网络文化元素吸引青年的新载体。

 

 

 

 

 

 

 

从清晨图书馆的第一缕灯光,到深夜实验室的最后一台电脑,每一份坚持都不会被辜负,用奋斗书写青春最动人的答卷!国奖犹如顶峰宝座,只教江湖儿女登峰造极。

 

 

 

 

 

个人简介

 

 

 

 

首先,热烈祝贺你获得国家奖学金这项至高荣誉!王菲同学,22级电信1班,来自江苏省淮安市。

 

在很多人眼中,“国奖获得者”是“学神” 一样的存在。身为欧亚学子的他是如何定义自己?又是如何登上国奖这尊宝座?

 

 

问答环节

 

 

1

“学术成就与核心竞争力”

(硬核干货)

 

 

 

 

你的绩点非常出色,可以分享一下你在专业学习上的核心方法吗?比如,如何高效听课、复习和备考?

 

我的方法就是顺着学习节奏,把该做的事做细做实,没太想过“怎么快速提分”,反而更在意“学没学明白”。核心就是把打基础这件事做踏实,不把问题攒下来。课上我会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重点听老师反复强调的专业核心内容,比如讲《电子电路基础》里的关键公式推导、《数据结构》中的算法逻辑时,我会集中精力记好课堂笔记,遇到没跟上的地方,会立刻在笔记旁做标记,课后也会第一时间找老师或同学把没懂的问题搞懂。准备期末考试阶段,我会围绕课本和整理好的笔记,优先巩固基础知识点,再结合真题针对性练习,确保把核心内容吃透。正是这份对基础的重视和不拖沓的态度,让我的成绩一直比较稳定,连续三年专业成绩位列第一名,还荣获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更为后来参加学科竞赛、获取软件著作权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除了课程学习,我们看到你在科研/竞赛方面也成果斐然(可以具体提及对方 的项目或比赛,如“大创”、“挑战杯”、 ACM、数学建模等)。可以分享一下你参与这些项目的经历和最大的收获吗? 

 

在科研竞赛方面,让我印象最深刻、投入精力最多的,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当时为了兼顾实习和备赛,我和团队成员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推进项目,每天结束白天的实习工作后,我们都会立刻赶往实验室,从傍晚一直忙碌到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下,我们围着嵌入式芯片模块反复调试,一会儿讨论芯片引脚的配置逻辑,一会儿排查代码里的bug,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参数偏差,都要花上几个小时验证优化。有好几次,为了赶在当天解决电路数据传输不稳定的问题,我们忙到差点错过宿舍查寝时间,最后踩着熄灯前的最后几分钟匆匆赶回宿舍,路上还在互相梳理当天没解决的问题。那段时间虽然累,但每个人都没抱怨过。比如有一次,我们在测试芯片应用功能时,发现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总是出现延迟,团队里有人觉得是硬件接线问题,有人认为是程序时序设计不合理。我们没有急着争论,而是分工协作:有人重新检查电路接线,有人逐行分析代码里的时序控制逻辑,最后发现是芯片与传感器的通信协议适配出了问题。找到症结后,我们一起查资料、改代码,直到凌晨才让模块正常运行。最终,我们凭借这份坚持拿下了该竞赛芯片应用赛道西北赛区二等奖。这次经历的最大收获,不只是一张获奖证书,更让我学会了在时间紧张、任务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沉下心拆解问题、如何与团队高效协作。

 

2

“时间管理与个人生活”

(平衡与心态)

 

 

 

 

你的大学生活显然非常充实。你是如何 规划自己的一天/一周的?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时间管理技巧可以分享? 

 

我会按“抓重点 + 留弹性”规划时间,保证事务推进的同时,也不缺生活乐趣。周一到周五课程固定,我先把上课时间列清楚,课上专注听专业课,课后趁记得牢,用没课的间隙整理笔记重点和完成作业。我觉得上午脑子清楚,适合干需要专注的事;下午没课若有校内志愿活动、校外义工帮扶这类志愿活动就去,没活动就和竞赛团队对接项目进度;晚上没课且任务完成了,偶尔和室友聚餐逛街、打打游戏。

 

除了学习,你有什么兴趣爱好来调节生活?这些爱好对你有什么积极影响?

 

除了学习,我最大的兴趣爱好是爬山。每当遇上长的假期,我会约上朋友去华山徒步,从山脚慢慢往上走,呼吸山间的新鲜空气,看着沿途的草木和风景,之前因专注学习、处理工作的压力,都会在爬山的过程中慢慢消散。爬山对我的积极影响很实在:一方面,它能让我从紧绷的学习和工作状态中抽离,给大脑 “放空” 的时间。另一方面,爬山需要坚持才能到达山顶,这也潜移默化地锻炼了我的耐力,遇到陡峭路段不放弃,一步步往上走,这种坚持的心态也能反哺到学习和工作中,让我更有韧性面对挑战。

 

3

“团队协作与师长情谊”

(外部支持)

 

 

 

 

在你的成长道路上,有没有特别想感谢的老师?他/她给了你怎样的指导和帮助?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有两位老师对我意义非凡,她们就是我所在工作室的杜晓春老师和孟博老师。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我都特别庆幸能在大学阶段遇到她们,也一直想郑重地对二位说声谢谢。其实一开始接触两位老师时,我挺紧张的,他们对专业和细节的要求特别高,甚至可以说有些“严厉”。比如我们准备材料时,哪怕是PPT里一个数据的标注格式、商业计划书里一段逻辑的衔接,只要有不严谨的地方,都会被她们一眼指出,要求我们反复修改、打磨;遇到我们思路卡壳、想敷衍过去的时候,她们也从不会“放水”,而是会带着我们一起梳理问题根源,直到找到清晰的方向。现在回头看才明白,这份严厉里藏着的全是对我们的用心,正是这种近乎较真的指导,让我慢慢养成了严谨、踏实的做事习惯,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实践都至关重要。

 

后来我再参加其他比赛时,总觉得心里特别有底。因为两位老师当初教给我的,不只是某一个比赛的技巧,更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面对挑战的心态,比如怎么精准把握赛事核心需求,怎么用数据支撑项目亮点,怎么在高压下保持清晰的逻辑。可以说,没有她们最初的引领和打磨,就没有我后来在科研竞赛上一步步的成长。直到现在,我做项目时遇到困惑,还是会想起她们当初的指导,那种“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态度,会一直影响着我。

 

在团队项目中,你认为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你通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团队项目里,我觉得优秀成员得有这几个核心品质:首先是靠谱,能把自己的任务扛住、高效落地,不让环节掉链;其次是懂协作,既能认真听别人的想法,也愿意在伙伴需要时补位,不搞单打独斗;最后是有担当,遇到问题不推诿,会主动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等别人牵头。我在团队里通常扮演 “补位 + 推进” 的角色:比如配合核心成员打磨方案细节,帮着把模糊的想法落地;同时也会主动跟进任务进度,提醒大家关键节点,确保整体项目能稳步推进,尽量不让环节卡住。

 

4

“展望未来与寄语后学”

(传承与引领)

 

 

 

 

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如果让你给刚入学的“大一的自己”一句建议,你会说些什么?

 

我会对大一的自己说:“别害怕试错,尽早找到专业兴趣点,把‘基础’打扎实的同时,多去体验课堂之外的成长。”大一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当时如果能更早意识到《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这些课程对后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或许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想告诉自己,不用因为担心做得不好就不敢参与竞赛或实践活动,像最初接触创新创业类赛事时的紧张和迷茫都很正常,只有主动迈出第一步,才能在一次次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少留遗憾。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你的大学奋斗精神,会是什么?

 

“以‘学无止境’的态度扎根专业,用‘敢闯敢试’的行动践行热爱,在踏实走好每一步中,遇见更清晰的自己。”

 

经验总结

 

 

这份沉甸甸的国家奖学金,是对奋斗青春的最佳注解。它告诉我们,没有无缘无故的幸运,只有不为人知的努力。这让“做平凡世界里的一束光。”这句刻在欧亚学子DNA里的话的含金量还在不断提升。愿王菲同学带着这份荣誉继续乘风破浪,也愿每一位欧亚人都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热爱,终有一天,让自己的努力与理想撞个满怀!

 

 

-END-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