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动态

心路十万八千里:《西游记》中的人生修行课

2025.08.01            阅读量:

以下文章来源于欧亚信工青年 ,作者欧亚信工青年

 

欧亚信工青年.

西安欧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青年群众平台;欧亚信工青年由大学生科技协会以及学生成长促进会竭诚服务青年的idea、文化、心理、情感和创业需求,运用网络文化元素吸引青年的新载体。

 

 

 

 

个人简介

赵梓博:就读西安欧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西安欧亚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干事。荣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赛区三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陕西赛区复赛铜奖,在校获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漫漫黄沙路上,玄奘法师孤影西行,身影于天地之间渺小却又坚韧。他身后陆续集结起三位“非凡”的弟子:一个桀骜的猴王,一头贪恋凡尘的猪,一个沉默寡言的水怪。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用十四年光阴丈量十万八千里,九九八十一难如同刻刀,一刀刀刻下他们从妖性到佛性的蜕变。这迢迢取经路,分明是一条映照人心、淬炼人性的修行大道。玄奘师徒四人的故事,早已超越神话的边界,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那场永不停歇的自我成长征途的象征。

 

个人修行:降伏心猿,修持本心

 

取经路上,最激烈的战场不在荆棘岭,不在火焰山,而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玄奘以凡胎肉体直面妖魔鬼怪,他倚仗的并非神通,而是“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磐石信念。火焰山烈焰灼天,女儿国王柔情似水,玉兔精百般纠缠,他几度命悬一线,却从未动摇西行的意志。信念如同暗夜中的孤灯,虽微弱却足以穿透迷茫,成为支撑他走过绝望深渊的脊梁。信念之力并非玄虚,它是人心中最坚实的坐标,能于重重迷雾中为我们指明方向,赋予我们抵御诱惑与击退恐惧的勇气。

 

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令人神往,但真正动人的是他从“妖仙”到“斗战胜佛”的蜕变。他大闹天宫时,任性妄为,视规则如无物;五行山下五百年,紧箍咒的约束使他痛彻心扉,却也让他渐渐懂得敬畏与责任。三打白骨精时,他火眼金睛洞穿伪装,不顾唐僧肉眼凡胎的误解与驱逐,忍辱负重,只为护师父周全。这紧箍咒,何尝不是我们成长中必须接纳的约束?它带来疼痛,却也教会我们收敛锋芒,将无边法力融入服务使命的轨道,使个人能力在规则的框架内迸发耀眼光芒。

 

 

 

与悟空对照鲜明的,是欲望缠身的猪八戒。他贪恋高老庄的安逸,垂涎珍馐美馔,动辄便要“散伙分行李”,惰性深重。然而取经路也是八戒的救赎之旅。在宝象国,他虽惧怕黄袍怪,但最终为救师父,还是硬着头皮变化入宫;在荆棘岭,他挥舞钉耙,披荆斩棘,亦显出力所能及的担当。人皆有八戒般的惰性与贪欲,可贵之处在于我们能否在使命召唤时,如八戒般勉力克服,在摇摆之后依然选择前行。

 

沙僧的存在感似乎不强,却如大地般不可或缺。他沉默寡言,肩挑重担,日复一日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流沙河畔,他曾是吞噬生灵的恶魔;皈依后,他收敛凶性,将狂暴之力化为稳固的支撑。他的踏实勤勉,是维系团队前行的基石。沙僧启示我们,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付出,如同细密的针脚,无声无息间织就了宏图伟业最牢固的衬底。

 

人际修行:同心戮力,历劫得真

 

取经之路,单枪匹马寸步难行,玄奘师徒四人性格迥异,矛盾丛生,却最终磨合为一个坚实的整体。他们的协作智慧,是人际修行的生动范本。

 

四人关系绝非一帆风顺。唐僧的固执常让悟空憋屈,八戒的挑唆屡次导致悟空被逐,沙僧的沉默有时显得置身事外。真假美猴王一节,矛盾达到顶峰。六耳猕猴的出现,实则是悟空心中积怨所化的“二心”。当两个“悟空”打到西天雷音,如来慧眼识破,悟空也在此劫中深刻自省,涤荡了内心的嗔恨与委屈,师徒间信任的裂痕得以弥合。这警示我们,团队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外部的险阻,而是内部滋生的猜忌与隔阂,唯有真诚沟通、信任包容,方能消弭心魔。

 

 

 

取经团队的成功,核心在于优势互补。悟空是无可替代的先锋与战将,披荆斩棘,降妖除魔;八戒在悟空受挫时(如对付水怪)也能挺身而出,其憨直有时反成破局关键;沙僧则是稳固的后勤与调和者;唐僧作为精神领袖,其坚定的信念是团队凝聚的磁石。狮驼岭三魔凶焰滔天,师徒尽遭擒拿,悟空孤身周旋,八戒、沙僧亦拼死相救,最终各展所长,通力协作才得以脱险。这印证了团队的真谛:成功不仰赖个人英雄,而在于每个成员找准定位,发挥所长,互相支撑,如同精密齿轮紧密咬合。

 

唐僧的“善”有时近乎迂腐,悟空则洞察入微、手段凌厉。面对伪装成可怜老者的妖怪,唐僧屡次因善心落入圈套,而悟空则能识破幻象,果断出手。这冲突凸显了善与智的辩证关系:真正的善行需要智慧的加持,否则便是盲目的慈悲;而高超的智慧也应以善念为根基,否则易堕入冷酷与偏执。人际交往中,我们既需保有仁爱之心,亦不可失却明辨是非的智慧,在善与智之间找到平衡点。

 

 

 

精神升华:破心中贼,方证菩提

 

西行路上的妖魔鬼怪,并非仅存于外界的险山恶水,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恐惧、贪婪、傲慢等“心魔”的外化投影。战胜它们,是精神升华的必经之路。

 

火焰山烈焰冲天,阻绝前路。此火非凡火,实乃悟空当年踢翻八卦炉、播撒人间嗔怒之火。为借芭蕉扇,悟空与牛魔王、铁扇公主斗智斗勇,其间亦被怒火灼烧,方悟“灭火需先息心火”。此劫明示:外境的困厄,往往肇因于我们内在的失控情绪与偏执妄念。唯有内心清凉,才能安然穿越外在的焦灼炼狱。

 

 

 

盘丝洞的七情之网与狮驼岭的贪、嗔、痴三魔,更是直指人性根本弱点。盘丝洞七个蜘蛛精,象征缠绕人心的七情六欲,令人沉沦迷失;狮驼岭青狮(贪)、白象(嗔)、大鹏(痴)三魔,则对应佛家所言毒害心灵的“三毒”。师徒在此深陷罗网,历经大恐怖,最终凭借坚定信念与通力协作得以解脱。这警示我们:人生最大的困境,源于内心的欲望与妄念。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真正的修行在于时刻观照自心,不被私欲吞噬。

 

取经团队一路西行,降妖伏魔,表面看是外在的功绩,其本质却是内在心性的层层净化与提纯。悟空从“齐天大圣”的狂傲不羁,到“斗战胜佛”的智慧担当;八戒从贪恋红尘到渐离俗念;沙僧从流沙河的凶煞到沉稳笃实;唐僧的凡胎肉体也在磨难中愈发坚韧通透。他们经历的八十一难,何尝不是涤荡八十一重内心尘垢的过程?最终抵达灵山,取得无字真经,恰是隐喻:真正的智慧与觉悟,不在有形的经卷,而在这一路降伏心魔、超越自我的证悟之中。

 

妖邪如镜:照见众生心中暗影

 

《西游记》中形形色色的妖魔,绝非简单的反面角色,他们如同一面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人性深处的复杂光谱。

 

白骨夫人三次幻化——纯良村姑、慈祥老妪、悲戚老翁,手段狠毒且工于心计。她象征人性中的虚伪与欺诈,提醒我们世间险恶往往披着良善外衣,需时刻警惕表象之下的真实用心。白骨精的戏码在现实中不断上演,警示我们擦亮双眼,洞穿伪装。

 

 

 

牛魔王家族的故事充满世俗的欲望纠葛。牛魔王自身力大无穷却耽于享乐,因外遇玉面公主而致家庭失和;其子红孩儿本领高强却凶顽暴戾,以三昧真火肆意伤人;铁扇公主执掌芭蕉扇,却因私怨拒绝借扇,陷黎民于火海。这一家子如同欲望失控的寓言:牛魔王是放纵沉溺,红孩儿是未经驯化的原始破坏力,铁扇公主则是被私怨蒙蔽的狭隘。他们提醒我们,若不能驾驭欲望、约束嗔怒、化解执念,再强大的力量也会导向毁灭。

 

黄袍怪(奎木狼星下凡)与百花羞公主的情劫,则道出了情欲的迷障。天神因情思下界为妖,掳走公主,虽情有可原却手段不当,终酿悲剧。此劫点明:情爱本身非恶,但若逾越界限,不顾伦常,甚至伤害无辜,便会坠入深渊。情之一字,需发乎情,止乎礼义,方能成就善果,避免沦为害人害己的魔障。

 

修心证道:真经自在路途

 

当我们凝视玄奘师徒远去的背影,穿越神话的瑰丽表象,触摸到的是一条深邃的做人修行之路。

 

他们取经的历程,本质上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心灵长征。九九八十一难,是外在的磨砺,更是内在的层层剥落与蜕变。从悟空戴上金箍时的暴怒挣扎,到后来默然承受紧箍咒的痛楚,这是狂野心猿的驯服;从八戒动辄分行李的动摇,到流沙河畔奋力救僧的坚持,这是贪欲惰性的克服。每一次与妖魔的搏杀,都是与自身心魔的鏖战。取经团队最终抵达灵山,取得真经,其意义远超宗教范畴——它象征着人通过持续不懈的自我搏斗与超越,最终达到心灵的澄明与精神的升华。

 

 

 

《西游记》的伟大,在于它将深邃的做人哲理,巧妙地编织进惊险奇幻的神魔故事中。它不进行枯燥说教,而是让读者在跟随师徒四人跋山涉水、降妖除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悟信念的力量、合作的价值、克己的艰难与情欲的迷障。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与觉悟,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在漫长人生路上,历经坎坷、战胜诱惑、克服弱点后,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心灵高度。

 

>玄奘问:“何时可至灵山?”

 

>佛祖笑曰:“灵山只在汝心头。”

 

灵山并不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方寸之间。九九八十一难,并非佛祖设定的考验关卡,而是我们内心挣扎与超越的隐喻。真正的真经,并非藏于西天的贝叶梵文,而是我们一路行来,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意志降伏心魔,在泪与汗的交织中,亲手写就的生命领悟。

 

取经之路未终,修行之道永恒。请莫问灵山何处——当你于尘世喧嚣中守住了心中的信念灯火,在欲望的潮涌前筑起了理智的堤岸,在迷茫的雾霭里点亮了智慧的明灯,那一刻,灵山即在脚下,真经已入胸怀。

 

 

-END-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